书籍概览
《思考,快与慢》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代表作,这本书总结了他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不少部分是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的结果。书中涵盖了卡尼曼学术生涯当中三个不同阶段所研究的三大领域:分别为早期有关于认知偏误的研究、之后有关于展望理论的研究以及后期有关于幸福理论的研究。
本书将人类的思维归纳为两大思考模式:系统一快速、直觉且情绪化;系统二较慢、较具计画性且更仰赖逻辑。卡尼曼根据自己对损失规避的研究,解释人们理性和非理性动机与两种思维系统之间的关联,以及两种系统如何互相补足各自的弱点。
作者指出由于人们受框架效应影响,且倾向于为复杂的问题寻找简单的答案,因此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决断过于自信。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基本信息
-
原名: Thinking, Fast and Slow
-
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
译者: 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年7月
-
页数: 499页
-
获奖情况: 《纽约时报》2011年度十大好书
核心概念
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快思考)
自动化的运作,非常快、不费力气,即使要费力,也很少,它不受自主控制。
- 判断一个物体较另一个物体距离自己更远
- 当看到一张可怕的图片时,做出厌恶的表情
- 回答 2 + 2 = ?
- 在没有车辆的道路上开车
- 理解简单的句子
系统2(慢思考)
动用到注意力去做费力的心智活动,包括复杂的计算。系统二的运作通常都跟代理人、选择和专注力的主观经验有关。
- 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马戏团的小丑身上
- 寻找白头发的女人
- 维持比平常走路时更快的步伐
- 计算 17 x 24 的积
- 检验一道复杂的逻辑推理的有效性
认知偏差与启发式
锚定效应
人们容易受到和思考议题无关的数字所影响的倾向。
例如:当被问到"甘地去世时是否超过114岁"时,多数人回答的数字会高于被问到"甘地去世时是否超过35岁"时回答的数字。
可得性偏见
人们会根据自己凭印象的感觉,来对事情做评价。
例如:媒体对某类事件的大量报道会让人们高估该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小数定律
在样本足够小的时候,几乎一定会产生结论偏差。
例如:人口稀少的乡村更可能出现极端的健康统计数据(最高或最低发病率)。
属性替代
当面对复杂问题时,系统1倾向于用简单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替代。
例如:琳达实验(合取谬误):人们倾向于认为"琳达是银行出纳员且是女权主义者"比"琳达是银行出纳员"更可能。
损失厌恶
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大于对等量收益的喜爱程度。
例如:很多人不愿意参与"如果硬币正面朝上,你将赢得150美元,如果反面朝上,你将损失100美元"的游戏。
框架效应
同一个问题,如果表述方式不同,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例如:将同一个医疗方案描述为"90%的存活率"或"10%的死亡率"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共同提出的,用于解释人们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这一理论挑战了传统经济学中的期望效用理论,为行为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 人们对收益和损失的感受是不对称的,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等量收益带来的快乐
- 人们在面对收益时倾向于规避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倾向于寻求风险
- 人们对概率的感知是非线性的,会高估小概率事件,低估大概率事件
- 人们更关注相对变化而非绝对状态
- 参考点效应:人们对收益和损失的判断基于某个参考点(通常是现状)
前景理论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在收益区域是凹的(风险规避),在损失区域是凸的(风险寻求)。同时,损失区域的斜率比收益区域更陡,表明损失厌恶。
两个自我
经验自我
活在当下,洞察此刻的感受。
- 关注当下体验的质量
- 实时感受快乐或痛苦
- 无法保存记忆
记忆自我
负责记录生活,抒写生活故事。
- 保存关键时刻和结局
- 忽略持续时间
- 主导我们的决策
"我们在体味人生时,用了两种自我:一种为经验自我,这种自我活在当下,洞察此刻。另一种则是记忆自我,他负责记录生活,抒写生活故事。两者截然不同,对它们的混淆导致我们不懂快乐。"
— 丹尼尔·卡尼曼
影响与应用
学术影响
- 挑战了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为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将心理学和经济学这两个原本相互排斥的学科结合起来,创造了"实用心理学"或"行为经济学"
- 对认知心理学、决策理论、风险管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方向和实验方法
实际应用
- 商业决策:帮助企业理解消费者行为,优化定价策略和营销方案
- 投资决策:帮助投资者识别和避免常见的认知偏差,做出更理性的投资决策
- 政策制定:为政府和组织设计更有效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 个人生活:帮助个人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避免认知陷阱,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批评与局限性
- 有批评者认为书中的一些实验结果难以复制,存在"复制危机"
- 部分读者认为书籍内容过于啰嗦,一个概念反复出现和解释
- 中文翻译版本被一些读者认为晦涩生硬,影响了阅读体验
- 书中的理论虽然解释了人类决策中的偏差,但对如何完全克服这些偏差提供的方法有限
读者评价

李明
"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思考方式的认识。卡尼曼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我们的思维如何被各种偏见所影响。特别是关于系统1和系统2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理性的决策,实际上只是直觉的产物。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了解自己思维模式的人。"

张雨
"作为一名投资顾问,这本书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前景理论和损失厌恶的概念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客户的决策心理。不过,书中的内容有些重复,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王强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但翻译质量有些问题,有些地方读起来比较晦涩。不过,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讨论非常精彩,尤其是锚定效应和可得性偏见的例子,让我对自己的决策过程有了更深的反思。"

刘芳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卡尼曼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都非常精妙,对我的学术研究有很大启发。特别是关于两个自我的讨论,让我对幸福的本质有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