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

揭示人类思维的双系统理论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2012年出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

书籍概览

《思考,快与慢》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代表作,这本书总结了他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不少部分是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的结果。书中涵盖了卡尼曼学术生涯当中三个不同阶段所研究的三大领域:分别为早期有关于认知偏误的研究、之后有关于展望理论的研究以及后期有关于幸福理论的研究。

本书将人类的思维归纳为两大思考模式:系统一快速、直觉且情绪化;系统二较慢、较具计画性且更仰赖逻辑。卡尼曼根据自己对损失规避的研究,解释人们理性和非理性动机与两种思维系统之间的关联,以及两种系统如何互相补足各自的弱点。

作者指出由于人们受框架效应影响,且倾向于为复杂的问题寻找简单的答案,因此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决断过于自信。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基本信息

  • 原名: Thinking, Fast and Slow
  • 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 译者: 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年7月
  • 页数: 499页
  • 获奖情况: 《纽约时报》2011年度十大好书

作者介绍

丹尼尔·卡尼曼

丹尼尔·卡尼曼

1934年3月5日 - 2024年3月27日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丹尼尔·卡尼曼是一位心理学家,因其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在决策制定上的研究而荣获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也是现今在世的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

卡尼曼本人是一个心理学家,他将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成为行为经济学这一新领域的奠基人。在他之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恰恰相反,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行为的因素。

卡尼曼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不确定情形下人类决策的研究,他证明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他和他的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推动的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名人评价

"丹尼尔·卡尼曼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当然也是至今仍健在的最重要、最优秀的心理学家。他有着独特的天赋,可以揭示人类思想的许多显著特征。"

— 史蒂文·平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主要贡献

  •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 启发式与偏见研究
  • 双系统思维模型
  • 幸福理论研究
  • 行为经济学奠基

核心概念

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快思考)

自动化的运作,非常快、不费力气,即使要费力,也很少,它不受自主控制。

  • 判断一个物体较另一个物体距离自己更远
  • 当看到一张可怕的图片时,做出厌恶的表情
  • 回答 2 + 2 = ?
  • 在没有车辆的道路上开车
  • 理解简单的句子

系统2(慢思考)

动用到注意力去做费力的心智活动,包括复杂的计算。系统二的运作通常都跟代理人、选择和专注力的主观经验有关。

  • 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马戏团的小丑身上
  • 寻找白头发的女人
  • 维持比平常走路时更快的步伐
  • 计算 17 x 24 的积
  • 检验一道复杂的逻辑推理的有效性
graph TD A[人类思维] --> B[系统1: 快思考] A --> C[系统2: 慢思考] B --> D[直觉性] B --> E[自动化] B --> F[低耗能] B --> G[情绪化] C --> H[理性] C --> I[需要专注] C --> J[高耗能] C --> K[逻辑性] style A fill:#f9f9f9,stroke:#333,stroke-width:2px style B fill:#ffebee,stroke:#f44336,stroke-width:2px style C fill:#e3f2fd,stroke:#2196f3,stroke-width:2px

认知偏差与启发式

锚定效应

人们容易受到和思考议题无关的数字所影响的倾向。

例如:当被问到"甘地去世时是否超过114岁"时,多数人回答的数字会高于被问到"甘地去世时是否超过35岁"时回答的数字。

可得性偏见

人们会根据自己凭印象的感觉,来对事情做评价。

例如:媒体对某类事件的大量报道会让人们高估该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小数定律

在样本足够小的时候,几乎一定会产生结论偏差。

例如:人口稀少的乡村更可能出现极端的健康统计数据(最高或最低发病率)。

属性替代

当面对复杂问题时,系统1倾向于用简单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替代。

例如:琳达实验(合取谬误):人们倾向于认为"琳达是银行出纳员且是女权主义者"比"琳达是银行出纳员"更可能。

损失厌恶

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大于对等量收益的喜爱程度。

例如:很多人不愿意参与"如果硬币正面朝上,你将赢得150美元,如果反面朝上,你将损失100美元"的游戏。

框架效应

同一个问题,如果表述方式不同,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例如:将同一个医疗方案描述为"90%的存活率"或"10%的死亡率"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共同提出的,用于解释人们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这一理论挑战了传统经济学中的期望效用理论,为行为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 人们对收益和损失的感受是不对称的,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等量收益带来的快乐
  • 人们在面对收益时倾向于规避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倾向于寻求风险
  • 人们对概率的感知是非线性的,会高估小概率事件,低估大概率事件
  • 人们更关注相对变化而非绝对状态
  • 参考点效应:人们对收益和损失的判断基于某个参考点(通常是现状)

前景理论价值函数

前景理论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在收益区域是凹的(风险规避),在损失区域是凸的(风险寻求)。同时,损失区域的斜率比收益区域更陡,表明损失厌恶。

两个自我

经验自我

活在当下,洞察此刻的感受。

  • 关注当下体验的质量
  • 实时感受快乐或痛苦
  • 无法保存记忆

记忆自我

负责记录生活,抒写生活故事。

  • 保存关键时刻和结局
  • 忽略持续时间
  • 主导我们的决策
"我们在体味人生时,用了两种自我:一种为经验自我,这种自我活在当下,洞察此刻。另一种则是记忆自我,他负责记录生活,抒写生活故事。两者截然不同,对它们的混淆导致我们不懂快乐。"

— 丹尼尔·卡尼曼

影响与应用

学术影响

  • 挑战了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为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将心理学和经济学这两个原本相互排斥的学科结合起来,创造了"实用心理学"或"行为经济学"
  • 对认知心理学、决策理论、风险管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方向和实验方法

实际应用

  • 商业决策:帮助企业理解消费者行为,优化定价策略和营销方案
  • 投资决策:帮助投资者识别和避免常见的认知偏差,做出更理性的投资决策
  • 政策制定:为政府和组织设计更有效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 个人生活:帮助个人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避免认知陷阱,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批评与局限性

  • 有批评者认为书中的一些实验结果难以复制,存在"复制危机"
  • 部分读者认为书籍内容过于啰嗦,一个概念反复出现和解释
  • 中文翻译版本被一些读者认为晦涩生硬,影响了阅读体验
  • 书中的理论虽然解释了人类决策中的偏差,但对如何完全克服这些偏差提供的方法有限

读者评价

读者头像

李明

"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思考方式的认识。卡尼曼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我们的思维如何被各种偏见所影响。特别是关于系统1和系统2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理性的决策,实际上只是直觉的产物。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了解自己思维模式的人。"

读者头像

张雨

"作为一名投资顾问,这本书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前景理论和损失厌恶的概念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客户的决策心理。不过,书中的内容有些重复,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读者头像

王强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但翻译质量有些问题,有些地方读起来比较晦涩。不过,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讨论非常精彩,尤其是锚定效应和可得性偏见的例子,让我对自己的决策过程有了更深的反思。"

读者头像

刘芳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卡尼曼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都非常精妙,对我的学术研究有很大启发。特别是关于两个自我的讨论,让我对幸福的本质有了新的思考。"